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冯术芳 【人物名片】 冯术芳,男,1948年11月出生,中共党员,大专文化,望城县铜官镇人民政府原党政办主任,2009年元月退休,退休后因工作需要,继续留用从事铜官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。 文化人就要干文化事 现已六十多岁的他,离岗不离党,退休不退色,一脸笑容,一身使不完的劲,象一个年轻小伙子样奔波在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、保护前哨阵地。用他的话说:“文化人就要...
常德刘海砍樵传说 【项目介绍】 常德刘海砍樵的传说出自常德市武陵区。传说在古时候,常德城内的丝瓜井旁,住着刘海母子俩。刘母因思念亡夫,哭瞎了双眼。刘海非常勤劳孝顺,每天上山砍柴,奉着老母。 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,有一狐狸精,多年修炼,练得一粒宝珠,含在口里,可化身人形,已成半仙之体。若再修炼几百年,便可上天成仙。狐狸精取俗名胡秀英,因姐妹中排行第九,又叫胡九妹。老百姓称她为&ldquo...
常德丝弦 深厚历史渊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,亦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。宋元以来,常德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,各地商贾云集,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、歌女等往返于沅澧之间,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在滨湖地区逐渐流播,为丝弦这一曲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。明代中叶,演唱艺人运用常德方言,与常德汉剧高腔、民间小调相结合,形成板腔体结构的音乐。明末,河北有会唱丝弦的武官贬谪流放澧州,为生计所...
神奇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起源于嘉山,据《直隶澧州志》和《孟姜山志》记载,嘉山在秦代以前叫翠麓山,秦汉后称孟姜山。明嘉靖年间,工部与户部尚书李如圭上书皇帝,嘉奖孟姜女贞烈,将孟姜山更名为嘉山。那么,《嘉山孟姜女传说》的起源年代当与嘉山名称的更替基本同步。另外,《孟姜女志》中还记载了清代文人毛恒道录述的,晋代卓云撰写的《孟姜故宅碑》碑文。据此,我们认为,《嘉山孟姜女传说,最早起源于汉代。此后,在民间...
桑植民歌广场 【背景资料】 桑植县地处湘西北边陲,是一个典型的老、少、边、穷山区县,这个以土家、白族、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,各民族和谐相处,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。 民族文艺的沃土 2008年4月桑植县被命名为“中国民歌之乡”,白族杖鼓舞、白族游神、桑植花灯、桑植傩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市级公布确定桑植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1项,公布的县级保护项目达...
衡阳湘剧 【项目简介】 衡阳湘剧为我省地方大戏剧种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,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。其演出风格以昆腔为主,高腔、弹腔及杂曲小调多声腔并重。衡阳湘剧具有独特的“昆曲艺术本土化、文戏与武戏并重的谭派表演艺术、多声腔共存的一戏三唱艺术”等雄厚的艺术价值。 源自昆曲 本土融合 昆曲在明万历年间,成为江、浙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大剧种,并因为贵为宫中大戏而成为剧...
滩头木版年画 【项目介绍】 隆回县滩头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。在不断传承和发展过程中,滩头木版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:艳丽、润泽的色彩,古拙、夸张、饱满、个性化的造型,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,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。滩头木版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、纸张的制造、刷粉,到画稿、刻版、七次印刷、七次手绘,二十多道生产工序都在一个...
【项目介绍】 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,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,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深厚,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。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是以吃黑饭、祭女祖为主要内容,集民风民俗、民族文化于一体,是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。苗族民风民俗遍布绥宁25个乡镇,各乡各村均有艺人存在,其中民风民俗表演队伍46支,较有档次的民风民俗表演传承人12名。 农历四月八日,过节这一天,苗族人把出了嫁的姑娘接回娘家...
邵阳蓝印花布 邵阳蓝印花布 【项目介绍】 邵阳蓝印花布又称豆浆布,是一种用石灰豆浆防染花靛蓝色的双色布,它源自远古时代苗族、瑶族人的“阑干斑布”和“蜡缬”。据《邵阳县志》、《宝庆府志》记载:唐贞观时期,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,邵阳人在苗、瑶腊染的基础上,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,至明清两朝,邵阳已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...
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 【项目介绍】 邵阳布袋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 ,当地人习称为“被袋戏”、“被窝戏”。据刘氏家谱记载:元末明初,为避战乱,刘姓祖宗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,至今已有六百余年,布袋戏从胜公传至“永”字辈,共十八代。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,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为:一个艺人...
城步吊龙 【项目介绍】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,沅江支流巫水上游,是邵阳市唯一少数民族居住区,也是民族文化最活跃的地方。苗族人民崇尚龙舞文化,把龙作为苗族的图腾。把“龙神”尊崇为有呼风唤雨、主宰水陆生灵的神圣,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历史。他们认为有“龙神”护佑会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 城步吊龙舞,即城步苗乡吊龙舞,流行于湖南省花垣县,为湖...
宝庆竹刻 【项目介绍】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、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。始于明末清初,采用南竹为材料,将南竹去青去节后,剥出约1.5毫米厚的竹筒内壁竹簧,经煮、晒、压平后,再粘贴镶嵌在木胎或竹胎上,然后磨光,运用不同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等。竹簧制品外表呈黄橙色,晶莹润滑,如象牙般光洁,被誉为“竹象牙”。 宝庆竹刻工艺精湛,其独具特色的竹...
【人物名片】 邹荣先,男,1945年生,汉族,1964年高中毕业后考进邵阳地区实验歌剧团,担任二胡演奏工作。1965年,随省管弦乐团部分同志调到绥宁歌剧团工作。1974年调入新化花鼓剧团工作,1986年调入新化县文化馆,任音乐专干,2006年退休。 不辞劳苦 收编民乐 1984年到1992年期间,邹荣先连续8年在农村挖掘整理民间音乐,调研民间音乐的沿流沿革及民间艺人的情况。他经常背上录音机翻...
【人物名片】 唐文泰是雕刻艺术家,1938年出生,湖南洞口县人。自1956年6月进厂学艺,从师名艺人雷桂云,学木雕、石雕从艺五十有四。从未间断艺术生涯,所创作雕刻的作品达千余件。现为湖南省民艺专业委员会会员、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 捏泥巴的农民 成了人民大会堂屏风的雕刻者 洞口县是著名的雕刻工艺之乡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拥有一批身手不凡的老艺人,唐文泰就是上世纪50年代涌现出来的工艺新...
刘祖清 【人物名片】 刘祖清,巫傩文化艺人。他6岁进入当地私塾念书,10岁随师父开始学习傩戏(巫傩),25岁得师父真传,并开始独立主持各项傩戏仪式活动。 他是目前唯一傩戏法事传人,收集有各类法器和书籍,其中傩戏面具13个,表情生动栩栩如生,且具有100多年的历史,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均高。 传承并恢复一度消亡的巫傩文化 傩戏傩文化被称为戏剧的“活化石”,其中傩戏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